红火蚁鉴别与防治方法
2020-06-02 浏览次数:219次
红火蚁(Solenopsis invicta Buren)是我国农业植 物检疫性有害生物,隶属膜翅目蚁科火蚁属。原分布 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巴西、阿根廷、巴拉圭。 1999 年红火蚁入侵我国闽台地区,随后入侵到广东 省的吴川市、 惠州市及福建省的龙岩市、 厦门市等 地。2014 年,云南省**发现有红火蚁的发生。 红火 蚁对农业的为害主要与其生活习性有关。 红火蚁是 土栖生物,筑巢并取食农作物的种子、果实、幼芽、嫩 茎和根系,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、发育与生产,使 作物减产,进而造成经济损失。 另外,红火蚁与热带火蚁形态相似,这也增加了 对其鉴别的难度。 以下对红火蚁的鉴别与防治方法 作一概述,以期为植保植检部门的红火蚁普查、防治 工作提供参考。 1 红火蚁的鉴别方法 1.1 形态鉴别 红火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完全变态的过程,需 20~60 d,经历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 4 个阶段。 卵、幼虫、 蛹均为乳白色。 成虫红褐色或黑褐色, 一般体长 1.5~4.5 mm,有的兵蚁达到 6 mm,有头、胸、腹 3 部 分结构。成虫的主要鉴别特征:大颚内缘有明显的头 楯中齿和小齿;腹部基部有 2 节明显腰节;兵蚁头部 较小,后头平顺无凹陷,具有额中斑;唇基前缘中点有 1 根伸向前方的长刚毛,有明显的中齿;并胸腹节 的背面、斜面均无脊状突起。 1.2 蚁巢的识别 红火蚁的蚁巢是地栖型。 成 熟 的 蚁 巢 高 10~ 30 cm,直径 30~50 cm,多孔巢结构,隧道深达地下 60 cm,布有多条觅食蚁道,可作为蚁群活动、搬运 食物或逃生的通道。 华南农业大学郝东川等对不同 土壤下红火蚁建巢规律的研究发现, 工蚁数量越 多,蚁巢越大;土壤含水量越高,蚁巢越高,体积越 大;不同土质蚁巢形状、结构无明显差别,含沙量不 同土质的蚁巢体积大小没有明显差异。 有研究表 明, 地面温度严重影响红火蚁蚁巢表层工蚁数量, 25~30 ℃时红火蚁工蚁的数量较大;在不适宜的温 度范围内,地面相对湿度对工蚁数量具有一定的影 响,但在温度适宜时,地面相对湿度对工蚁数量影 响不明显[3]。 吴伟斌等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已经成功 地探测到红火蚁的蚁巢,为红火蚁蚁巢的快速检测 提供了思路。 1.3 Real-time PCR 鉴定 陈 岩 等 根 据 GenBank 上发表的火蚁属 (Solenopsis)COI 基因序列,手工设计了检测红火蚁 的引物与探针,进行 Real-time PCR 检测。 结果成功 地检测到红火蚁的样品,在不同虫态的个体得到一 致的结果,且没有检测到近似种热带火蚁。 该检测方法被*鉴定为快速、 准确的检测红火蚁的方 法, 解决了红火蚁与近似种热带火蚁的种类鉴别 问题。 2 红火蚁的防控方法 红火蚁是入侵性有害生物, 传播途径包括从入 侵地运输未经消毒的培养土、肥料、草皮、含有土壤 的盆花、种苗、废弃物、农耕机具、运输工具、货柜集 装箱等的人为传播和红火蚁的婚飞、短距离分巢、迁 移等方式的自然扩散。 所到之处不仅为害当地的 农业生产,破坏生态环境,降低生物多样性,还会破 坏公共设施,甚至攻击人、畜。 我国当前对红火蚁的 防控应采取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的策略,建立疫情阻 截防控长效机制,采用物理、化学等方法综合防治, 实现对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。
ssdcpco123.b2b168.com/m/